近日,制氢催化剂领域再添好消息。
中石油石化院官方公众号“炼化科技动态”7月18日发文表示,中石油PEM电解水制氢催化剂已批量化生产。
至此“两桶油”均入局制氢催化剂。此前,中石化已在催化剂领域实现突破,2021年发布的PEM电解水制氢装置,催化剂部分由中石化自主研发。
一直以来,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深受催化剂“卡脖子”影响,时下“两桶油”的接连发力,齐齐瞄准催化剂,困境有望扭转。
天下苦催化剂久矣
在氢能领域,催化剂主要用在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与质子交换膜电解槽中,均为氢能产业链核心环节。
二者发生的反应为互逆反应,均由膜电极和双极板构成,电化学反应发生在离聚物、扩散层和催化剂组成的三相交界处,反应常用Ir和Pt基催化剂。
Ir和Pt均为贵金属,全球储量有限,材料本身的稀缺性造就了催化剂高昂的生产成本,成为限制其大规模商业化的核心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催化剂核心技术都在国外,国内主要依赖进口,以庄信万丰、田中贵金属、优美科等为代表的外企厂商长期占据国内市场90%以上。
所以,国产可靠的催化剂量产,对氢能行业发展意义重大。
多方力量参与布局
随着全球绿氢和燃料电池产业的快速铺开,对催化剂的需求日益高涨。据国泰君安预测,到2030年,氢催化剂市场空间在保守/中性/乐观下分别294亿元、438亿元、586亿元。
巨大的市场潜力,也点燃了国内催化剂的研发动力。在多项鼓励政策驱动下,布局催化剂企业热情高涨,相关技术也在逐步突破,“卡脖子”状态逐渐松绑。
央企力量引导入局
纵观目前氢能产业链,央企已经充当重要引导角色,催化剂领域,已有中石化、国电投、中石油等带头布局。
中石化作为我国氢能产业“链长”,早在2021年,首套自主研发的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置开车成功,其中的催化剂便均为中石化自主研发。
2022年,国家电投已经掌握催化剂核心技术并实现量产,产品性能质量全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近日,中石油石化院宣布已成功开发出PEM电解水制氢催化剂制备技术,并完成批量化生产,又给国产催化剂又增添了一股强劲的力量。
传统催化剂厂商扩产
我国催化剂市场,传统催化剂厂商是中坚力量,市场表现不俗,如济平新能源、中科科创、氢电中科等。
其中,济平新能源作为国内第一家实现氢能和燃料电池催化剂批量化生产的科技型企业,年产量可达2吨,产值超6亿元;中科科创拥有2.8nm、3.1nm、3.8nm粒径的铂碳催化剂,3.8nm、4.6nm的钯碳催化剂等多种型号催化剂等;氢电中科在催化剂方面,已建成自动化生产线,铂合金催化剂3万圈加速老化后电化学活性面积衰减<30%。
上下游交叉融合布局
除央企及传统催化剂厂商外,我国布局催化剂企业也存在交叉融合趋势,上下游相关企业延伸布局催化剂业务。
部分贵金属为主的企业,逐步衍生催化剂业务,如贵研铂业,并在催化剂领域已同上汽集团及亿华通达成战略合作;部分膜电极企业也考虑到下游客户需求,往往会将催化剂浆料涂覆到质子交换膜上供给下游客户,也倾向于自研催化剂,如擎动科技、唐锋能源、鸿基创能等也布局了催化剂相关技术。
碳索氢能网版权说明:
1.所有未标注来源为碳索氢能网或碳索氢能网整理的文章,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碳索氢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2. 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2023-07-21 09: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