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详情

绿氢项目频繁变更的背后——乾坤未定,你我皆黑马

来源:碳索氢能网 发布时间:2025-05-15 17:35:24

时隔一年多,这个华电绿氢“标杆项目”再次生变。

5月9日,内蒙古华电孪井滩60万千瓦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配套4.5万Nm³/h制氢项目再发项目变更告知书。项目由内蒙古华电孪井滩绿色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101555万元。

图片

值得留意的是,该项目于2024年1月完成首次备案,对比两次备案信息,储氢部分建设内容有了调整,由“储氢规模2.0×10⁴m³(1.6MPa)”变更为“储氢规模2.4×10⁴m³(1.5MPa)”。相比国内一些项目的变更,华电孪井滩项目的这次变更属于“微调”。

在国内,绿氢项目频繁变更已是常态。从公开信息来看,中石化、中船、明阳、金风、水木明拓等多家企业投资的绿氢项目,均有频繁变更的情况,变更内容涉及项目主体单位、建设内容、建设时间、项目资金来源等多个关键方面。

我们将部分具代表性的大型绿氢项目变更信息整理如下:

图片

作图:碳索氢能网

或有遗漏,仅供参考

为何这些绿氢项目会频频变更?一言以蔽之,计划没有变化快。然而,变化并非坏事,至少能够说明市场还很有活力。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碳索氢能网认为,氢能作为未来极具潜力的新兴产业,目前正处于发展早期的摸索阶段,项目变更实属正常。频繁变更试错,是整个氢能产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碳索氢能网认为,至少有五点主要原因:

1.示范项目稀缺,企业“摸着石头过河”

当前,我国绿氢项目大多处于前期规划阶段,真正能够顺利投产的项目凤毛麟角。据《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披露,截至2024年底,我国各地累计规划建设的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超过600个,而已建成产能仅约12.5万吨每年。

深入分析这些已投产的绿氢项目,整体规模偏小,达到万吨级的项目屈指可数。仅有中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三峡纳日松光伏制氢产业示范项目等少数项目达到万吨级规模,大型制氢项目的运营经验方面还不够成熟。

对于参与企业而言,缺乏足够的投产项目作为参考案例,在绿氢项目技术选择、建设周期、成本规划以及市场需求等方面认知不足,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这也使得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频繁变更。

例如上表提到的科左中旗风光储氢氨一体化产业园示范项目,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三次备案,项目单位、产能规模、建设起止时间、项目资金投入等关键信息均发生变化。

2.下游市场需求波动,项目“随波逐流”

由于绿氢产业尚在培育期,下游应用市场还未完全打开,绿氢消纳模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以具体项目为例,2023年之前,国内规划的绿氢项目,大部分聚焦于合成绿氨。然而,在2023年以后,在欧洲航运业降碳要求的推动下,国内绿氢制甲醇项目异军突起。

以中船风电(通辽)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在内蒙科尔沁推进的项目为例,该项目分别于2023年8月、2024年1月、2024年7月三次备案,建设内容从“12.83万吨绿氨”先变更为“18万吨甲醇”,后又变更为“35万吨甲醇”。

当然,除了政策推动下引起的侧消纳形式变化,下游市场的实际购买意愿也是影响项目推进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绿氢价格与灰氢存在2-3倍价差,多数企业难以承受绿色溢价,导致“高价低需”的恶性循环,项目经济性难以达标,部分项目推进计划只能延缓,等待市场打开。

3.审批政策收紧,项目“优胜劣汰”

2024年以来,内蒙古、张掖、大连等地相继出台政策,强化绿氢项目的审批管理,提出不达开工要求就取消项目指标等硬性要求。其中,内蒙古在强化管理的同时,更是已废止多达12个的绿氢项目。

以中国石化乌兰察布10万吨/年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为例,该项目于2022年12月获批,后于2023年12月4日被内蒙古能源局宣布废止,又于2024年1月9日重新获批。项目单位由“中石化新星内蒙古绿氢新能源公司”变更为“中石化新星(内蒙古)西氢东送新能源有限公司”,具体的项目建设时间也有所调整。

政策的收紧,使得绿氢项目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项目进度不合要求,只能面临废止重新备案的命运。

4.项目投资规模大,企业“资金承压”

目前,国内氢能项目普遍具有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这使得企业在资金筹措方面面临巨大困难,不得不调整资金模式。

例如,太仆寺旗风电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于2024年9月首次备案,后于同年11月再次备案。对比两次备案信息,项目资金来源由全部自有资金,改为80%的资金向银行贷款。

再如科左中旗风光储氢氨一体化产业园示范项目,该项目先后三次备案,其中前两次备案均未计划申请银行贷款作为资金来源,但在第三次备案中,银行贷款资金约占项目总投资额的80%。

项目资金结构的调整,反映出企业在资金压力下的无奈之举,也是项目变更的重要原因之一。

5.集团内部“资源整合”

在一些情况下,集团内部的资源整合考量也会导致绿氢项目发生变更。

以太仆寺旗风电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为例,该项目在2024年9月和11月的两次备案中,项目单位由“太仆寺旗天润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变更为“太仆寺旗天润新能风电有限公司”。股权关系显示,二者同隶属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

再如中天合创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乌审旗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制氢部分于2024年11月26日备案。该项目早在2021年便已正式启动,当时的项目单位为中石化新星内蒙古绿氢新能源有限公司。虽然前后项目主体单位发生变更,但考虑到二者属于中石化旗下的“兄弟公司”,这背后实则是集团内部资源整合的战略布局。

对于现阶段的入局绿氢项目的企业来说,要拥抱变化,要做好长期主义的打算,在项目规划阶段充分汲取已投产项目的经验,对技术路线选择、资金投入规划、下游市场需求进行更为慎重的规划,并时刻对政策变化、市场需求等保持敏锐触觉,及时调整方向,找到适合项目自身的发展方式,进而实现发展目标。

碳索氢能网 https://h2.solarbe.com/news/20250515/50002359.html

责任编辑:张欣雨

碳索氢能网版权说明:

1.所有未标注来源为碳索氢能网或碳索氢能网整理的文章,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碳索氢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2. 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