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晚间,永安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安行”或“公司”)发布“关于收购浙江凯博压力容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凯博)88%股权的公告”。
(来源:永安行公告)
根据公告,永安行与浙江凯博及吴苗成、盛祖康、陆国安等8位浙江凯博的股东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约定永安行以自有资金1.67亿元(含税)的价格收购浙江凯博88%的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永安行将持有浙江凯博88%的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并实现对后者的管理控制及财务并表。
外延并购 加紧氢能布局
永安行是国内首家开售氢能自行车企业。氢能观察发现,永安行致力于围绕氢能两轮车开展氢能一条龙业务。不仅在氢能应用上发布氢能自行车,在制氢上,今年上半年,永安行加紧氢能布局,发布全球首台微型太阳能制充氢一体机。
(来源:永安行官网)
今年1月30日,永安行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重点布局氢能自行车、氢燃料电池、家用氢氧制充一体机等氢生活产品。
氢能观察分析,永安行收购浙江凯博88%股份,意在加大氢能产业布局,提升公司自身技术创新。永安行氢能自行车上使用的是低压固态储氢技术的“氢能棒”,该氢能棒是由储氢瓶、合金粉、减压阀组成的一个储氢装置,罐内氢气主要以固态形式存在,能够吸收自身体积500倍以上的氢气,常温下罐内压力小于1MPa。目前,该氢能棒已通过火烧、高空抛落、撞击等实验,具有安全性高、储氢量大、体积小、内部平衡压力低等特点。
公告表示,浙江凯博是一家专业研发、生产复合材料缠绕气瓶的企业,是国内领先的碳纤维全缠绕复合气瓶生产商之一,已研发出 IV 型碳纤维全缠绕高压气瓶。浙江凯博已获得“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称号和“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本次收购增强了公司的氢能产业链,填补公司在碳纤维缠绕储氢气瓶的技术空缺,促进公司的燃料电池等氢能系列产品未来在氢储能、氢能商用车、飞行器具等领域的发展。
本次交易符合公司发展战略,交易完成后,公司与浙江凯博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致力于研发更安全、更轻量、更高压的高压储氢瓶,扩展公司氢能系列产品的应用空间,提升公司氢能产业的综合竞争力,随着标的公司经营规模及效益的提升,将有助于提升公司经营绩效,增加公司收益。
本次收购浙江凯博控股权将使用公司自有资金,不存在使用募集资金的情况,不会影响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符合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本次交易不会新增关联交易、同业竞争,不会形成新的对外担保及委托理财等情况。
净利润连续下降三年 能否扭亏为盈
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末,浙江凯博资产总额5371万元,负债总额2690万元,净资产2681万元;2022年,该公司实现营收6658万元,净利润1238万元,扣非净利润1200万元,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实现营收4595万元,净利润1044万元,扣非净利润1002万元。
然而永安行的营收情况并不非常乐观。
2017年,永安行登陆A股市场,正式上市。
(来源:永安行官网)
上市以来的6年,公司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5.16亿元、1.19亿元、5.01亿元、4.95亿元、0.44亿元、-0.68亿元,同比变动幅度为343.85%、-76.89%、306.13%、-1.20%、-91.13%、-254.69%,净利润连续三年下降。上述同期,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0.55亿元、8.45亿元、9.36亿元、8.73亿元、8.73亿元、6.78亿元,同比变动幅度为36.20%、-19.87%、6.56%、-6.69%、0.04%、-22.40%。整体而言,营业收入呈下降趋势。
今年1月底,永安行发布2022年度业绩预亏公告:预计2022年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55亿元到-0.70亿元。扣除上述非经常性损益事项后,预计2022年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0亿元到-1.35亿元。
今年上半年,永安行实现营收2.76亿元,净利润3452万元,同比分别下降26.17%和43.94%,同期扣非净利润亏损222万元,降幅120.44%,由盈转亏。
今天,永安行发布“关于“永安转债”预计触发转股价格向下修正的提示性公告”。永安行表示,2023 年 9 月 26 日至 2023 年 10 月 23 日,永安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 股票已有 10 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低于当期转股价格的 90%(即 13.32 元/股),预计将触发转股价格 向下修正条件。
有行业内从业者表示,对于正在研发阶段的初创型企业或刚转战氢能产业不久的企业而言,现阶段的确是“亏本生意”。一方面,企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在氢能产业整体尚处在初期阶段的艰难窘境下,企业需要首先克服技术压力,万事开头难,第一步就需要“投钱买资源”。另一方面,部分企业需要对产业布局进行提前规划。今年众多氢能公司纷纷开始“融资潮”,或是投入到产品研发中,或是投入到产线建设中。在市场培育阶段,氢能企业面临着既“赚不到钱”,又“需要不断投钱”的现实情况。
在氢能产业中,像永安行的这类企业不在少数。而能否在产业洪流中坚持生存下来,真正实现扭亏为盈,或许还需要一段时间。
当前,国内氢能产业发展正处在降本增效、技术创新以及协同推进的初期探索阶段,氢能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效果还未完全显现出来。燃料电池汽车成本何时能够下降?氢能核心技术问题何时能够攻破?氢能应用何时能够真正落地等问题逐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