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详情

我国氢能产业进入爆发期 练好“氢”功待风起

来源:湖北日报 发布时间:2024-04-17 10:04:34

4月12日,氢能应用现代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暨专家咨询委员会第二届年会在武汉开幕,行业内专家、企业家等200多人共同探讨氢能产业发展的前沿话题。他们认为,氢能产业已进入爆发期,产业界应抓住机遇,练好内功,做强全产业链。

“氢友圈”湖北有一席之地

去年底,中国石化发布《中国氢能产业展望报告》指出,我国氢能消费规模到2060年将达到近8600万吨,产业规模将增至4.6万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在2024年初的地方两会上,有22个省份将发展氢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面对巨大“风口”,国内企业和重大项目布局频频发力。中国石化氢能应用现代产业链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凌逸群介绍,2023年,我国制氢量约3500万吨,是全球最大产氢国,特别是使用可再生能源制氢的绿氢产能持续扩张,截至去年底,全国规划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387个,总年产能643万吨。

在氢能消费方面,目前我国呈现“交通先行、工业为主”的特点,“由于我国工业领域脱碳的紧迫性,绿氢在炼油、化工和冶金领域的应用将成为未来主要消纳方向之一。”凌逸群表示。2023年是我国氢能产业爆发元年,氢能应用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现代产业链,关键材料、器件和装备制造基本国产化,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氢能产业已进入“技术创新—规模降本—开拓市场”的良性循环。

湖北氢能产业能在“风口”上飞多高?目前,我省氢能产业发展有一定产业基础、研发能力和应用环境,目前具备约50万吨/年工业副产氢能力。2022年,我省出台《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打造全国氢能产业发展高地。

中国石化氢能装备制造基地选择建在武汉,即证明鄂产氢能装备具有较强竞争力。中石化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峻乔表示,现有4400平方米的氢能装备生产与试验车间(一期),具备氢能装备制造、系统集成和质量保证能力,同时具备年产25套(100台)生产能力和最高测试压力达到105兆帕的高压气体装备综合测试中心。项目二期将重点打造氢气压缩机装配厂等,加快建成自主可控、具有竞争力的氢能装备制造基地,助力我国氢能装备高质量发展。

廉价绿氢正快速走来

氢能虽好,但目前成本较高。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认为,风电、光伏发电的电价明显下降,但与绿电制氢项目配套要建设储能电站,度电成本会明显上升,要确保绿氢装置长期稳定运行,还必须建设一定规模储氢设施,种种因素可能导致装置建成后的实际生产成本超过市场可接受价格,且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想尽快盈利难度较大。

曹湘洪表示,地方政府出于发展当地经济的迫切心愿,会非常欢迎此类项目,但项目的决策参谋部门务必要做深入的经济性评价,综合评价自身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要看长期能否盈利,不能犯跟风决策的错误。

去年,中国石化氢能应用现代产业链专家咨询委员会调研了近40家企业,调研分析认为,氢能应用产业链还处在市场导入期,氢能应用呈现积极发展态势,但氢能项目经济性普遍不高,企业经营和发展对政策和补贴高度依赖,部分关键零部件需要进口,氢能产业检验检测平台建设滞后,全产业链还处在补链强链发展阶段。

这一状况正在有所改变,随着国内氢能关键装备研发制造水平稳步提升,电解槽等装备制造成本下降30%左右,供应商发展到目前300余家,燃料电池系统成本较2020年下降近80%。“绿氢产业正处在为期10年左右的快速降本期。”凌逸群表示。通过降低发电成本和电解槽等装备成本,预计我国绿氢的基准平准化成本将在2030年降至每公斤20元左右,部分地区降至每公斤15元以下,若打通“以氢减碳”价值链,在碳价每吨100元时,预计绿氢将在2030年前后与天然气制氢展开竞争,2035年前后实现与煤制氢平价。

责任编辑:yangqingshan

碳索氢能网版权说明:

1.所有未标注来源为碳索氢能网或碳索氢能网整理的文章,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碳索氢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2. 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