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中国氢能联盟已牵头研制《碱性水电解制氢系统碳足迹评价方法及要求》,此举旨在准确界定碱性水电解制氢系统碳足迹的核算边界、排放源、核算方法与数据获取方法,从而有利于衡量和比较产品碳足迹水平,推动行业的低碳发展。
在业内人士看来,电解水制氢系统碳足迹评价工作,这是全球电解水制氢系统和氢能产业低碳化发展的第一步,填补了国际空白。
模型已初步搭建
有关专家认为,氢能碳足迹评价将引导行业低碳发展,通过量化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水平,挖掘高碳排放环节和降碳潜力,引导高碳排放生产工艺向绿色清洁工艺转变,从而进一步推动整个氢能产业可持续绿色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我们牵头研制完成4套碱性电解水制氢系统碳足迹评价,1套PEM电解水制氢系统评价,并搭建了电解水制氢系统碳足迹核算模型,形成了计算表和碳足迹评价报告,审核了1300+组共5000+条活动数据,活动数据覆盖面广,上至20吨,下至10克。”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总经理助理肖晨江介绍,“我们已启动第一批电解水制氢系统碳足迹评价工作。评价结果显示,品牌间差异明显,相同制氢能力、不同品牌的碳足迹差异较明显,行业内技术成熟度仍有提高空间。电解槽是碳足迹占比最大的部件,原材料的消耗则是最大的碳足迹来源。”
业内人士认为,氢能碳足迹评价结果揭示了系统中各个环节的碳排放情况,有助于识别和分析高碳排放的关键因素,从而促进相关技术的改进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上,碳足迹已成为衡量产品环境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评价,能够帮助企业了解产品在碳排放方面的表现,以便采取措施降低碳足迹,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肖晨江表示,开展电解水制氢系统碳足迹评价是电解水制氢系统和氢能产业低碳化发展的第一步,未来需通过完善评价体系和标准,持续开展评价工作,形成规范的评价流程和管理体系。
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能源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工程师向柳指出,电力碳足迹排放因子、电网平均排放因子分别是氢系统碳足迹、碳排放的关键,需要继续因地制宜构建电力碳足迹模型,增强排放因子的精准性,同时发布分省份电网平均排放因子,满足多样化需求下的碳足迹、碳排放核算与评价需求。
探索建立碳足迹因子库
将电解水制氢系统产品详细拆解,对产品所需的600多个部件从质量、材质、包装、运输方式、运输路径、能耗和废弃物等六个维度进行严格核验。对于一套碱性水电解制氢系统而言,电解槽是碳足迹占比最大的部件。
据了解,在碱性水电解制氢系统中,极板和绝缘片是碳足迹的最大来源。不同的碱性水电解制氢系统碳足迹的数据存在一定差异,除质量差异导致的结果差异外,一是极板加工的原材料、能源消耗差异;二是绝缘片的消耗、材质差异;三是贵金属消耗量的差异。因此,未来企业若想降低产品碳足迹,这三点将成为最主要的关注点。
氢辉能源董事长李辉表示,开展氢能装备产品的碳足迹评价,不仅使电解槽生产企业了解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助力制氢企业了解装备碳足迹在氢气碳足迹中的占比,还可以帮助企业了解供应链中的碳排放情况,以利于企业降低潜在的环境风险。
“进行碳足迹评价需要企业在数据收集、系统监测和评估工具开发等方面进行投入,这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李辉表示,PEM电解水制氢系统的碳足迹评价涉及多个环节和众多技术参数,需要企业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这对于一些小型氢能企业来说是一个挑战。目前,我们正积极与上下游企业设立碳足迹标签,建立PEM电解槽的碳足迹评价。”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核查核算更多的不同规格、不同参数的电解槽的碳足迹,积累更多的经验,逐步建立电解槽碳足迹因子库。”肖晨江说。
完善评价体系和标准
谈及氢能碳足迹评价体系建设,可以听到的普遍看法是:未来相关部门需要深入进行电解水制氢系统碳足迹核算标准与方法研究,探索建立更详细、更丰富的标准,建立更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完善白名单准入门槛。
此外,相关部门要拓展氢能产业碳足迹评价范围,进一步细化和精确氢气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的每个阶段的碳排放数据。“未来我们要建设电解水制氢系统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系统。”肖晨江认为,电解制氢系统碳足迹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此外,还要持续建设和完善电解制氢系统各环节的碳排放数据库,包括原材料、生产过程、运输和废弃处理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业内人士建议,未来要深入分析氢能产业相关产品碳足迹的多样化情景,考虑不同地区和不同技术路径下的情景分析,因为不同地区的能源结构、技术水平、气候条件等因素都会影响氢能的碳足迹。另外,还可制定相应的政策激励机制,如税收优惠、补贴支持等,鼓励氢能企业研发和应用减少氢能碳足迹的技术和工艺。
除了产品碳足迹,也有专家建议,尽快制定氢能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标准和评价标准。向柳表示:“目前,碳足迹核算涉及到背景数据库不健全、数据获取要求较高、专业核算成本较高等问题,可优先推进从‘从摇篮到大门’的部分碳足迹核算,同步推进门槛相对低一点的氢能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健全氢能碳足迹等级划分、氢能产品低碳评价等标准规范,更好提升绿氢等低碳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