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绿色燃料”研讨会暨长春市绿色燃料创新联合体成立仪式在长春榆树市举行。
据悉,“长春市绿色燃料创新联合体”由国家电网、中化集团、中远海运、中集集团、中国铁建等下属机构、公司,以及意大利船级社、中国船级社、中煤建工、北京能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亿华通、德马科技集团、同方能源科技公司、北京朗净时代、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清华大学海峡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发起,旨在推动绿色燃料高质量发展,是国内首个绿色燃料创新联合体。
会上,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肖晋宇围绕围绕绿色燃料产业发展前景发表观点。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当前,“双碳”事业正在向纵深领域推进和发展。航空、航运、化工、冶金、煤电等领域的降碳问题是相对比较难的领域,因此如何降低这些领域的碳排放需要各方共同创新和通力合作。去年欧盟公布了一揽子气候计划,将航空、航运、冶金、氢、化肥等在内的领域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这一举措对于绿氢、绿色甲醇、绿氨、绿色航煤等绿色燃料或绿色化工原料等需求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国内来看,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7月份联合印发了《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将掺绿氨燃烧作为煤电低碳化改造的重要技术路线,要求相关项目改造建设后应具备掺烧10%以上绿氨的能力,也为绿氨在煤电领域的应用打开了发展空间。绿色燃料或绿色化工原料的发展,其清洁、高效、可再生的特性,对于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在成本可控且技术成熟的条件下,氢氨醇能源化应用将得到扩张。具体来看,在甲醇方面,预计2025年前航运燃料对甲醇需求规模较小;2025年后需求量带动产能产量将持续增长;至2030年,全国甲醇产业平均可再生氢应用率有望达到20%。汽车、船舶燃料替换是中远期全球范围内甲醇燃料应用的重要场景;在合成氨方面,预计2035年前,农业和工业消费仍是氨主要应用场景。2035年后氨能源进入快速发展期,掺氨发电与氨动力船舶具备经济性;2060年,预计氨动力船舶渗透率达到40%以上,船舶用氨燃料需求量将达到约6500万吨/年;在氢方面,预计203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预计达到3715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5%,其中绿氢占比为15%左右。206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增至1.3亿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20%,其中绿氢占比达到约75%-80%。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肖晋宇:绿色燃料产业发展要做好国内、国际两篇文章。国内方面,未来一段时期内煤电仍将是我国重要的支撑性和调节性电源,通过绿氢、绿氨等绿色燃料掺烧,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按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如果要实现全国煤电10%绿氨掺烧,国内的绿氨需求将超过3亿吨,这一规模是传统合成氨的6-7倍。考虑到目前氨掺烧的经济性(10%掺烧将提高成本0.1~0.15元/kWh),为实现2030年前电力行业碳达峰要求,采用氨掺烧方式解决十五五新增煤电的碳排放问题,也需要消费约1亿吨绿氨。这将快速启动国内的绿氢、绿氨产业发展。从全球市场来看,马士基等全球航运巨头提出了采用绿甲醇、绿氨等绿色燃料实现海运业脱碳的雄心计划,依托中国低廉的风光发电成本,加之欧洲碳市场价格远过于国内,如果能够争取到稳定的出口渠道,国内的绿色燃料行业将有望快速实现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