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详情

重大信号!能源局再提升绿氢、绿氨终端能源消费地位

来源:碳索氢能网 发布时间:2024-09-15 16:10:47

近日,中共国家能源局党组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以能源转型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署名文章。

该文明确指出,推动终端能源消费转型由电能替代为主向电、氢、氨等多元清洁替代转变,推动主要用能领域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引擎。

这意味着,随着新能源产业规模稳步提升,新能源的利用不再局限于电网的直接输配和使用,也可以转化为氢能、氨能等新型清洁能源,以满足终端用能需求的多样化与清洁化。

回顾过去,我国电能替代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然而,随着能源转型目标的日益深化,单纯依赖电能替代的策略呈现局限性,探索氢能、氨能等多元化能源替代方案,将是未来终端能源消费的重要方向。

电能替代潜力逐渐收窄

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持续推进,我国电能替代工作成效显著。公开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28%,相比十年前增加了6.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其面临的挑战亦不容忽视。随着电能替代在终端领域的深入应用,全社会用电负荷水平持续攀升,峰谷差日益扩大,对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构成了严峻考验。

今年2月,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在《人民政协报》发文就提到:“消费侧节能降碳亟待加强。“十四五”单位GDP能耗降低指标进展滞后于预期。后续电能替代潜力逐渐收窄,终端用能清洁替代难度加大。”

那么,在电能替代潜力逐渐收窄的当下,谁又将接过能源消费转型的接力棒,成为下一个主场呢?

显然,人民日报的此番发文给出了方向:不同于当前的电能替代为主,未来氢、氨等多元清洁将与电能替代并驾齐驱,在终端能源消费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绿氢、绿氨崛起

绿氢、绿氨已成为终端能源消费“新蓝海”,我们可以从应用侧、政策侧及产能供应侧三个维度进行剖析。

先看市场侧,氢能的应用场景广泛,涵盖了交通、工业、建筑等多个领域。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在冶金、航空、航海等难以直接实现电能替代的领域,通过电制氢、电制氨醇燃料等技术手段,间接实现脱碳目标。

据《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预测,到2050年,氢能将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接近10%,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届时,氢能将与电力协同互补,共同成为中国终端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累计拉动33万亿元经济产值。

政策端同样对绿氢、绿氨寄予厚望。今年3月,氢能作为前沿新兴产业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同时,2024年还有22个省市及自治区将氢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具体来看,在推动绿氢、绿氨的终端应用方面,国家还提出了具体的方案。7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要求改造建设后煤电机组应具备掺烧10%以上绿氨能力,将催生约3亿吨的绿氨年需求量。8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再次强调推动化工、冶金领域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应用。

在市场需求与政策红利的双重驱动下,绿氢、绿氨在供应侧顺势迎来爆发。以中石化、中能建等央国企及新能源领军企业为引领,国内绿色氢氨醇项目数量井喷。据业内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8月,我国绿色氢氨醇项目数量已超过500个,累计绿氢产能超1020万吨。

对此,碳索氢能网认为,人民日报这篇文章,已释放出强烈信号,氢、氨将在终端能源消费体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相关实施政策,后续或将有发布。

责任编辑:zhangxinyu

碳索氢能网版权说明:

1.所有未标注来源为碳索氢能网或碳索氢能网整理的文章,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碳索氢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2. 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