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详情

中国船用绿色甲醇,正在甩开欧洲的羁绊

来源:碳索氢能网 发布时间:2025-07-31 10:14:41

曾经,欧洲在船用绿色甲醇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欧盟绿色甲醇认证体系成为出海的“玻璃天花板”,马士基等航运巨头通过采购的“隐性门槛”掌控着全球绿色甲醇的供应命脉。

但如今局势正在改写。近日,中国本土航运巨头——中远海运在船用绿色甲醇赛道上有了大动作,其第三艘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中远海运巴拿马”轮完成命名。

这不是一次简单命名,而是又一次重大里程碑。据行业统计,截至今年4月,中远海运旗下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已达46艘,合计运力近85万TEU,超越马士基(41艘),成为全球第二大甲醇燃料船东,仅次于达飞轮船(50艘)。

中远海运等本土船企的强势崛起,意味着欧洲已不再是必选项。

出口欧洲:昔日“香饽饽” 暗藏风险

2023年末,金风与马士基签订全球首个大规模绿色甲醇采购协议,迅速点燃国内“绿醇投资热”。此后,隆基、上海电气等绿醇开发商纷纷跟进,马士基、达飞等欧洲航运巨头成为国内企业争相合作的对象。

但国产绿色甲醇想要进入欧洲船老大的采购清单,并非坦途,也暗藏多重“卡脖子”风险。

欧盟主导的绿色甲醇认证体系就是首道壁垒,大幅削弱了中国企业的议价能力。以当前认可度较高的 ISCC 标准为例,其定价权紧握欧洲手中,认证流程复杂且周期长,还存在证书被撤销的风险。据悉,去年国内某新能源龙头企业的 ISCC 证书就被宣告撤回。

更值得警惕的是,欧洲航运巨头对绿色甲醇燃料的态度摇摆。目前国际绿色甲醇的参考价格为800-1200美元/吨,约为传统燃料价格的2-3倍。成本压力下,欧洲航运巨头有转向LNG以对冲风险的迹象。

2024 年 7 月,有消息称马士基正将目光从绿色甲醇转向 LNG;曾在 2022 年和 2023 年积极订造甲醇双燃料船的达飞海运,2024 年也重回 LNG 燃料路线,当年新船订单悉数采用 LNG 双燃料系统。

市场多重不确定性下,若国内已规划的绿色甲醇项目均将欧洲市场视为唯一目标,一旦海外需求有变,或受政治、经济因素影响,相关产业链投资恐将面临巨大风险。“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无疑是一场高风险博弈。

国内崛起:本土船企“力挺”甲醇船

可喜的是,在马士基、达飞等欧洲船老大相继倒向LNG燃料之际,中国本土船运企业却在坚定加码甲醇船。

中远海运作为行业代表,自2023年以来,先后签订多笔甲醇船采购及改造订单。研究机构统计,中远海运旗下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已超越马士基,成为全球第二大甲醇燃料船东,仅次于达飞集团。

值得一提的是,在目前全球前五大集运公司中,中远海运也是唯一一家从未订造过LNG双燃料集装箱船的公司。相比于马士基和达飞的摇摆不定,中远海运展现出对绿色甲醇的坚定信心。

与此同时,中远海运国内多个大型绿色甲醇项目签署消纳协议。

2023年10月,中远海运与吉电股份签署氢基绿色能源全程物流合作协议;2024年6月,中远海运、中国船燃与中广核签订《巴林左旗年产2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产销一体战略合作协议》;2024年9月,中远海运与中国天楹签署绿色燃料战略合作协议。

这一系列消纳协议的落地,既为国内航运业绿色转型提供了保障,也为一众甲醇生产商吃下了“定心丸”,确保了绿色甲醇的国产销路。

闭环构建:自主产业生态“初具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下游船企坚定布局引爆需求的同时,绿色甲醇生产侧亦突破连连。

自2023年以来,国内绿色甲醇项目迎来落地潮。截至2024年末,我国累计规划绿色甲醇项目达146个,总产能规模突破5677.69万吨/年。目前,中国绿色甲醇产量占全球60%,已成为全球绿色甲醇生产的重要一极。

其中,多个标杆项目已从规划阶段进入实际投产运营。7月14日,上海电气洮南市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顺利产出绿色甲醇,成为我国首个投产的风光制氢耦合生物质制绿色甲醇项目。

在需求侧和生产侧的共同推动下,中国自主打造的绿色甲醇产业链正在加速打通。

7月,上海电气洮南项目产出的第一桶绿色甲醇运抵上海港完成加注,实现了国内首个规模化商业运行的绿色甲醇项目从研发、生产到应用的闭环;同月,中石化中海船舶燃料供应有限公司在海南洋浦港为“中远海运洋浦”轮实施了200吨国产绿色甲醇的加注作业,达成了“中国船+中国港+中国醇”的绿色航运闭环。

曾经,马士基等欧洲航运巨头是绿色甲醇的主要市场,国内相关产业只能仰人鼻息,在市场波动中艰难求生。如今,中国自主可控的绿色甲醇产业生态正在加速成型,中国船用绿色甲醇可以不再看“欧洲船老大”的脸色,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碳索氢能网 https://h2.solarbe.com/news/20250731/50005097.html

责任编辑:张欣雨

碳索氢能网版权说明:

1.所有未标注来源为碳索氢能网或碳索氢能网整理的文章,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碳索氢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2. 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推荐新闻